印度“合法打劫”小米,中国车企再掀出海潮,“去美元化” 已成趋势,等|市场新鲜事
1.广交会二期闭幕出口成交超45亿美元
4月2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第一期到会境外采购商6.6万人,出口成交128亿美元。4月27日,第133届广交会第二期顺利结束。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4月26日闭馆,二期累计进馆81.5万人次,出口成交超过45亿美元。
4月4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预登记参会人数排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印度、马来西亚、泰国、美国、俄罗斯、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
2.中国车企掀新一轮出海潮
2022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4.4%,达3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海67.9万辆,同比增1.2倍。增长趋势还在不断提升。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7.8万辆,同比增长3.9倍。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
麦肯锡调研发现,即使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的偏好度和接受度也非常高,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达40%左右,有将近30%的用户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可以和整个欧洲的主流品牌保持同等价位。业内人士预估,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或达400万台,超过日本、德国。
伴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国内车企得以弯道超车,纷纷更为积极主动开启征战海外市场的进程。
在上海车展,包括长安、极氪、高合等汽车品牌纷纷宣布了海外发展战略。部分头部企业品牌早已制定全球化拓展目标,如上汽在泰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地都有投资,蔚来汽车在德国、匈牙利、挪威等国投资布局,哪吒等品牌也在泰国投资建厂等。
3.小米申诉被驳回账户46.63亿仍被冻结
据《印度快报》22日报道,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近日驳回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印度)针对印度执法当局扣押其银行账户555.127亿卢比(约合46.63亿元人民币)的申诉。不过,小米被允许继续上诉。“我们正在研究此事,并等待书面判决。”
2022年5月,印度执法当局指控小米(印度)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利用税收和法律合规等方式打压中企,是印度官方近些年惯用的手段。自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面临着印度当局越来越多的审查。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近两年,至少有500家中国企业遭遇了印度的税务和合规性普查。小米在印度的最新遭遇,让多家中企意识到,在印经营可能将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4.多国启用本币结算“去美元化” 已成趋势
金砖国家说了很多年的“去美元化”,在近两个月里,有重大的进展。据报道,今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的跨境交易中,使用规模首次超越美元。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直接用人民币结算后,3月又与巴西达成直接用本币结算的协议。
4月26日,阿根廷宣布将直接用人民币来结算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泰国《曼谷邮报》4月27日消息,泰国央行正与中国央行讨论支持使用人民币与泰铢进行结算。中东这边,中国开始向沙特提供人民币贷款业务。3月份中海油用人民币从法国的道达尔能源公司手上购买了阿联酋出产的6.5万吨天然气,这是行业首次。
5.五一中国游客“潮”未能涌向欧洲
在“五一”小长假来临之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中国游客的涌入做好了准备,这也包括欧洲。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一些中国游客出手阔绰,在欧洲购买奢侈品、高端消费品和珠宝等商品的数量相当惊人。许多欧洲国家急切地盼望新冠疫情后中国游客的返回。
4月,欧洲各大航空公司陆续发出中欧航线增航的信号,瑞士航空、汉莎航空、法国航空、英国航空都表示会在“五一”前增航。民宿短租预订平台爱彼迎(Airbnb)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搜索2023年4月1日至5月15日期间欧洲国家住宿的搜索量,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搜索量。
2023年4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自4月29日起,所有来华人员可以登机前48小时内抗原检测代替核酸检测,航空公司不再查验登机前检测证明。
一切准备已就绪,就差人员到位。然而,欧洲的中国游客人数仍然较少。
“去哪儿”的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期间出境游机票预订量已恢复至疫情前的45%。排名靠前的热门目的地均为亚洲城市:泰国曼谷、中国香港、韩国首尔、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澳门、新加坡、日本东京、泰国普吉、日本大阪和菲律宾马尼拉。
6.开放充电站,特斯拉秀“大局观”,特斯拉又“背刺”老车主们了。
4月25日,特斯拉官宣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试点开放充电网络,将开放10座超级充电站、120座目的地充电站,支持的第三方品牌车型达37个。马斯克格局很高地表示,“开放超级充电站、免费提供我们的专利,都是为了提供帮助,所以我们不是要摧毁竞争对手——坦率地说,我们正在尽我们所能帮助竞争对手。”
对除特斯拉车主的大多数用户来说,特斯拉“贡献”出完善、成熟的充电配套网络自然皆大欢喜。究其原因,可能要联想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说过一句话,“如果FSD能在未来实现,我甚至有可能以0利润销售车辆。”
马斯克对特斯拉未来的主要盈利核心设想其实是FSD衍生的各种收费业务,而车辆本身的利润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打法和“充话费送手机”有点像,以手机硬件零利润或负利润圈用户,通过后续的收费、系统广告等方式实现盈利。
市场人士分析,特斯拉此番掀起的,是名为“充电桩开放”的新能源车普及攻势,只有市场卖出更多的新能源车、消费者更接受新能源车,特斯拉才更能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次,将超充设备视为车主福利性权益卖点的“蔚小理”们,会跟吗?
7.一季度逆势增长300%一加手机夺魁
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44万台,同比下降了11.8%。在市场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一加手机同比增幅超过300%。一加手机是OPPO高级副总裁刘作虎在2013年创立的品牌,在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的极客圈受到热捧之后,风靡海外。
2021年6月,独立运作了八年的一加,正式回归OPPO,施行双品牌战略,并开始重金押注中国市场。此时,国内手机市场进入高度存量竞争的时代,市场缓慢萎缩,用户换机周期更长。除此之外,还有华为、小米、VIVO等强敌环绕。
回归OPPO之后,一加从过去依靠对消费的理解和技术的跟进,变成消费跟技术并重,甚至以技术为主导驱动,发布了多项自研或合作研发的技术。当消费市场已进入成熟期,没有产品力的性价比走不远。
8.化妆品代工遇冷原料商赚翻
企业停产、物流受阻,行业新规和监管趋严,叠加原料波动致使成本上涨等,2022年,无疑是化妆品行业的“最冷一年”。翻阅行业相关企业财报可知,2022年化妆品行业上游代工、包材头部企业处于艰难期,有近三分一的企业财报业绩下滑。
与之相反,受化妆品活性成分及其原料业务下游市场的持续恢复,大部分原料商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位数增长。这种喜忧参半的情况,大多受到原材料成本、终端需求、产能规模效应未充分发挥,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化妆品行业已进入深耕期,市场正在等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